以前总听老人说:中国,是通过“小步快跑”才逐渐追赶上其他大国的步伐的,百般辛苦,才有了如今在国际中也占据了重要地位的中国,仔细琢磨中国近百年来的改变,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我记得小时候,很多人甚至国人自己一提“中国制造”,就充满了轻视和不懈,仿佛中国生产的东西就是垃圾,不堪久用,难承重任,想必即使是今天,也有人抱着这种看法。然而不知何时起,在提起中国制造的话语隐隐中添上了一丝丝骄傲,中国已经在我们的不知不觉中走上了新的道路。
人贵在不忘初心,国的初心在于国之自信。
自信即底气。中国本身的特色是与生俱来的,与别的国家不同,首先,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积累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沉淀出中华文化鲜明的精神追求,丰富的历史经验和多样的朝代更换为中国人提供了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形成了独特的价值体系、国家情怀和理想精神,在不断的摸索中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信中华文化的魅力,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会让世界更好更全面更立体的看待中国。
自信即力量。中国是一个人口庞大的国家,即便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发展起来也是一件不可计量的难事。从本质上看,文化自信其实是一种价值观导向,国家的发展方向离不开国家的社会性质,而社会的性质又由每个个体组成,复杂且多样,这就需要保持自身特有的文化自信,从而具备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为中国发展指明方向。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所禀赋和拥有的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保持坚定的信心和发展的希望。在对其文化抱有强烈信任和发展的理想信念之下,才能获得坚持和坚守的信心,才能有足够的动力和勇气去探索,才能克服前进路上的艰难险阻,才能激发不断更新创作的活力,才能推进中国从文化大国向文化强国崛起。
自信即精神。精神是一个人的灵魂,国家的灵魂亦是如此,坚持正确的信念不动摇,才能在风浪中顺利前行。拿破仑曾说过:世界上有两种力量,一种是剑,一种是精神。剑是外在的国家经济军事硬实力,而精神则是内在的国家文化软实力,客观来说,硬实力和软实力要两者兼备,相辅相成;而从长远来看,硬实力需要软实力的引导,才能发挥出更大更多的作用。所以说,树立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是非常必要的。
文化具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好的文化能够促进国家繁荣昌盛的发展,增强国民信心,引导国家价值观,从而完成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化自信不仅仅是增强中国内在主流价值观的需要,同时也是与外来文化和世界多样文化碰撞的理性支撑。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不断的发展潮流中过滤掉低俗文化,吸收外来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文化,文化是不断变化的,这更需要树立文化自信,产生对自身文化的自豪感,在前进的道路上实现对中华文化的传承、超越与创新。
在中国近百年来的屈辱史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有一部分人开始对自身文化怀有自卑感,崇洋媚外,不去客观看待国内外的文化差异;还有一部分人对外来文化具有抵抗心里,不从任何方面接受外来文化。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靠否定自身文化崛起,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靠闭关锁国强大起来,极端的想法注定难以成大事。其实,任何文化都是在不断发展,在旧文化的基础上创新,摒弃低俗文化,吸收外来的优秀文化,具有世界性的视野,才能发展出优秀的文化。以此看来,“走出去、引进来”的战略是正确的,文化需要交流,而不是封闭。
文化繁荣,根在自信。文化是一个国家的基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的强大总是以文化做支撑。
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任何事物长久的发展都离不开自我创新,对外吸收和不断更新。当今世界是多元化的,先进的科技使世界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形成“地球村”,这对中国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紧密的联系有助于中华文化吸收外来的优秀文化和思想,结合自身特点创新出属于自己的优秀文化,而在同时,紧密的联系也加强了外来文化对中华文化的侵蚀与冲击,所以,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是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不受外来影响,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树立文化自信并不是只对一部分人,他需要国家整体一起来践行。树立文化自信就像学习一样,汉朝的刘向说过: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国家的优秀需要整体的优秀,而非部分的优秀。少年,是国家的希望和曙光,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树立良好的文化自信完全决定了国家未来的价值观导向;中年,是国家的支撑和栋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年的文化自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老年,是国家的经验和后盾,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基础,老年的传统是文化创新的核心。无论哪一时代,还是哪一阶层,都要培养文化自信。
试想想,如果中华文化真的没有那么与时俱进,那么中华文化是如何从五千年文明中存活下来的呢?近百年的文化缺失和耻辱不是盲目崇拜西方文化的借口,中华文化也曾屹立于世界文化之巅。令人惊叹的四大发明,不断更替的汉字艺术,如果中华文化真的只有腐朽和落后,那么今天也不会以唯一的文明古国而存在,经历了五千年的长久发展,中华文化不但没有衰落,还在不知不觉中迸发出新的活力,中华文化的底蕴其实是非常深厚的,它值得我们相信,也值得我们去弘扬发展。
文化有个性也有共性。鲁迅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文化是基石,文化的强大是一个国家实力强盛的标志,要想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令世人瞩目,但与之相匹配的文化建设则亟待加强。中华文化是中国的精神家园,要想打造出强大且独一无二的中华文化,就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努力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这其中就需要坚持文化自信,只有自身坚信,才能去影响他人。
文化是根本,就像个人自己的初心,当初选择了什么样的目标,就需要不断为之付出努力,而怎么努力和努力的方式就决定了获得什么样的结果,国家的发展也是一样的道理。坚持文化自信作为根本,不断发现创新,吸收借鉴,才能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成为强大的国家软实力,以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孙海淼)
(新媒体责编:wa12)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