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站
  • 微信
  • 搜索
    搜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综合

    人物专访:高翔—做最真实的自己

    人物简介:高翔,浙江宁波人,“00后”作家、诗人、画师、科创发明爱好者、合唱爱好者,中国网络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会员、中国神经科学学会会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学生会员、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会员、青年作家网签约作家、浙江省青少年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书画研究会诗词研究中心创作员、中国百家文化网文艺创作委员会副会长、世纪百家国际文化发展中心研究员、胜寒俱乐部会员、浙江省合唱协会会员,曾获得lofter人文画师认证、在艺艺术家认证、触站画师认证、见画艺术家认证和画家认证等,曾获得2020宁波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第35届浙江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入围第五届世界顶尖科学家科学T大会,曾多次获得文学创作类和美术创作类奖项。高翔著有《自感论(哲学)》,是“ADN”现象(某种可能存在的神经感觉现象)的发现者和命名人。

    IMG_20230215_133930.jpg
     

    问:可以看出,您对文学创作、美术创作、科创探究等领域都具有浓厚的兴趣,请问您是如何平衡这些兴趣爱好,或者说您是如何对这些兴趣爱好进行合理的时间分配的?

    高翔:非常感谢您的问题,我觉得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好问题。我认为每一个人喜好的事物,都可以是广泛而独特的;每一个人的精神内涵,也都可以是丰富多彩而独一无二的。因此,每一个人都不应该被“贴标签”定义,比如根据职业,来定义他/她是一个外卖员、护士、地铁司机或者公司经理,这其实就忽视了或者说以偏概全地掩盖了他/她在其他领域的建树和价值。一位医生或者护士,他/她在医院是白衣天使,救死扶伤;回到家里,他/她是孩子的父亲或母亲,是孩子爱的监护人,他/她能做一手好菜或者陪孩子下得一手好棋,这时候他/她就是大厨或者下棋高手;而周末或者空闲的时候,他/她带着孩子爬山,给孩子讲解沿途的名胜古迹和人文历史,这时候他/她就是一位登山家或者导游;他/她也可以有自己的很多兴趣爱好,喜欢弹吉他或者拉二胡,喜欢唱歌或者烘培面包糕点,喜欢阅读或者制作手工作品……因此,当你惊讶于发现一个人他/她拥有诸多兴趣爱好的时候,这其实说明,你正在接近发现他/她的完整个性、完整思想、完整梦想等等。我认为我的这些兴趣爱好,和我自己本身是同一整体与不可分割的,他们共同构成了我完整的性格、思想、梦想等等。这些兴趣爱好已经是组成我自己人格的一部分,而非我自己以外的东西,自然而然不必像处理“身外之物”一样,进行刻意地规划和时间分配。我自己的这些兴趣爱好的发展过程,应该说就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跟随自我意识的自动过程,其本质是靠内力驱动,因此也就不需要借助外力了。这些是我个人的思考,再次感谢您的问题。

    问:听说您最近对于您之前提出的“ADN”现象(某种可能存在的神经感觉现象)有了新的思考与猜想,您可以描述一下吗?

    高翔:好的,谢谢您的问题。自从入围“T大会”(注释:“T大会”指“第五届世界顶尖科学家科学T大会”,高翔入围前的终审答辩课题之一为对于“ADN”现象的初步探究)之后,我对于“ADN”现象的探究依旧没有停滞。我还是先简要描述一下“ADN”现象吧:“ADN”指的是某些人可以自主控制释放产生一种类似“电流流过肢体感”的,有点类似肢体发胀、发麻的可能存在的神经感觉。我之前在网络上看到一篇文章,作者署名:利维坦,文章名字是《你能控制鸡皮疙瘩吗?》,文章里面介绍了哈维尔·帕雷科(Javier Palejko)这个人可以自己控制起鸡皮疙瘩;另外,该文章提到,东北大学博士后詹姆斯·希瑟(James Heathers)进行了研究,他发现了一些拥有类似能力的人;该文章也提到,某位可能拥有该能力的人声称“这一体验是一种起始于头部后方的酥麻感,接着这种感觉蔓延到了整个头皮和身体”,我说明一下这句话是该文章原文里的(注释:高翔指的是引号内的内容,包括“这一体验……身体”)。我读到这篇文章后,第一感觉就是,“这种自主控制起鸡皮疙瘩”的可能现象,它的很多特征,都和我提出的“ADN”现象有相似之处,比如可能都是需要集中精力然后自主控制释放神经感觉,神经感觉释放之后肢体可能会有一种发麻发胀的感觉或者说“酥麻感”等等;但这一现象和我提出的“ADN”现象也有一些不同之处,比如我提出的“ADN”现象,虽然能够自主释放并感受这种可能存在的神经感觉,但不一定会产生“起鸡皮疙瘩”这种现象,但却有“使心率加速”的可能。该文章中提到,某位可能拥有该能力(注释:“该能力”指自主起鸡皮疙瘩)的人声称,自己起鸡皮疙瘩的过程中会感觉身体有一股暖流,这一个现象和我提出的“ADN”现象中的,释放神经感觉的时候,可能会调节体温感觉而产生温暖感觉的特征,很可能也是类似的;该文章中提到,另一位可能拥有该能力(注释:同前一个注释)的人声称,她用“自主起鸡皮疙瘩”的方法来缓解头痛,这一点和我提出的“ADN”现象的可能特征,很可能是相反的,在“ADN”现象中,某些人如果多次释放该神经感觉,可能会产生疲劳感,甚至产生头晕。该文章还提到,德累斯顿国际大学临床神经学家蒂莫·希普曼(Timo Siepmann)猜想,“也许,那些可以自主控制鸡皮疙瘩的人可以自己激活大脑皮层内这些特定区域的异常活动”,但是他也声明:“在目前这个阶段,我完全没有什么头绪”,我也说明一下,这两句话也是该文章原文中的内容(注释:“这两句话”指的是两句引号内的内容,包括“也许……活动”和“在目前……头绪”);我认为他提到的“自主激活大脑皮层内特定区域的异常活动”的猜想,应该是具有价值的。而我个人目前的猜想是,“自主控制起鸡皮疙瘩”“自主控制释放产生一种类似电流感的神经感觉”和“自主控制心跳加速”等等可能存在的现象,它们都或许可以归类为“ADN”现象,这些现象的产生原理或许可能都是相同的,我的猜想是:这些现象的产生原因,可能和自主神经系统的交感神经的活动有关;这些现象产生时的人体表现特征,我猜想这和交感神经活动时的表现特征可能有类似之处;虽然从现有的科学理论来说,交感神经的活动是不受意志控制的,但我猜想,自主控制这些生理现象产生的特殊能力,或许是自主意志对于交感神经活动进行控制的特殊案例。以上就是我对于“ADN”现象最近的思考与猜想,再次感谢您的问题。

    问:您在文学创作或者美术创作的过程当中,有没有什么至始至终秉持的创作理念呢?

    高翔:谢谢您的问题。我在创作过程中始终秉持的理念,应该可以说是有的,而且是不唯一的。那我在这里就简要描述一下,我认为一个比较重要的理念吧!我认为文学创作也好,美术创作也罢,我的作品至始至终需要展现的,是我内心真实的哲思与体悟。我个人认为我的作品,就是一个传达与展现我内心世界与灵魂深处最真实、最完整、最全面的自我的媒介。但我的作品不是类似心灵鸡汤式地给阅读者进行思想上的启迪或者灌输,而是最真实地剖析与展示我内心的哲思与体悟,这就像画展里的一幅画,它就安安静静地挂在美术馆的墙上,观赏者如果喜欢看,就可以驻足欣赏并产生共鸣;如果不喜欢看,也可以选择离开或者表达自己内心的异议。因此,我的作品表达的就是我最真实的自我,阅读我作品的人也应该是表达其最真实想法的阅读者,这便是我认为最好的共鸣的方式,也是我认为的最具价值的创作的意义,我作为一个作品的作者,不需要刻意引导启发阅读者去领会与吸收我的哲思与体悟,而是交给阅读者们去评价与表达最真实的想法,阅读者们能够自主选择对于我的作品的看法与态度。再次感谢您的问题。

    问:您最近在生活中有没有全新的思考或者体悟呢?

    高翔:谢谢您的问题。我的思考和体悟,应该谈不上是全新的,因为我个人认为,我脑海里的每一个新的想法,都是基于过去自己的思考和从书籍等各种渠道获得的海量的前人的思考而产生的。因此,我认为自己的每一个新的思考和体悟,都可能是对于自己过去的思考与体悟的更新与改进。这么多年来,我个人很喜欢的一本书,是老子的《道德经》,而我最近根据这本书中所蕴含的朴素的辩证法,又想到了很多很多的东西。首先,声明一下,以下我说的内容都是我个人的观点与猜测。我猜想,世间的万物,包括整一个宇宙,他们都应该有一个宏观上的宏大的运行规律或者说规则,我猜想事物的兴衰与变化,就像正弦函数的波形图一样,起起伏伏:因此我猜想,事物逐渐到达命运极盛的时候,总会有一些自然的限制条件来限制其发展的进程,这个时候需要的就是谨慎;同样的,事物的命运在到达低谷之后,总会有一些自然的条件促使其产生重新向上发展的强劲欲望与强劲动力,这个时候需要的就是勇气。而从微观的层面上来说,虽然宏观上事物兴衰与变化的起伏规律像极了命运的安排,但是宏观的事物兴衰与变化的类似正弦函数的波形图,可能就是由一个又一个微观的事物兴衰与变化的类似正弦函数的波形图构成的,因此,即使宏观上事物的命运拥有固定的趋势与运行规律,微观上的事物依旧可以拥有展现自己个性命运的能力与选择,甚至微观上事物的微小改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宏观事物兴衰与变化的命运进程产生改变,这或许也就是,宏观事物兴衰与变化的命运进程曲线,像极了正弦函数的波形图,但又不完全符合而是有诸多微小变化的原因吧!而这宏观又包含了微观,微观的事物又包含了更微观的事物,如此往复,不断循环,倒是有几分无穷无尽而又重复循环的有趣意义,这或许,又能够体现一些,“无穷”的内涵本质吧。另外的话,之前有一天我在图书馆突然想到,如今我们人类的科学正在探索人工智能的开发,正在研究大脑和意识,我觉得这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因为我们研究我们大脑和意识的本质上的工具,正是我们的大脑和意识,这就或许会产生一种我们身处屏障当中却要研究屏障之外的困顿之感;但我认为,这种困顿之感只是一种错觉,虽然这个“打开屏障”的任务十分艰巨,但是我坚信,我们一定会有办法走出这个困顿错觉所带来的“瓶颈”,因为我们拥有的就是愚公移山的精神,一代接一代的接力探索、挑战困难,这也是我认为的我们人类文明延续与发展的过程当中最动人的内容!我再说一下,以上这些内容,只是我个人的观点和猜想。十分感谢您的问题。

    注:以上人物专访所包含观点的全部内容,均为高翔个人观点;本文中与人物专访相关的图片、文字等内容,均已获得高翔本人同意于本文使用的授权。

    (新媒体责编:wa12)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时政 | 交通 | 交警 | 公路 | 铁路 | 民航 | 物流 | 水运 | 汽车 | 财经 | 舆情 | 邮局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