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数字化的不断发展,安全行业正在超越传统网络安全范畴,升级为数字安全。我国对网络安全非常重视,明确指出“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安全和发展要同步推进” 。两会前夕,作为国内专注于保密与非密领域的分级保护、等级保护、业务连续性安全和大数据安全产品解决方案与相关技术研究开发的领军企业,民建中央信息和网络创新专委会委员 、 国联易安总经理门嘉平博士 针对“数字安全”热题,接受了媒体采访。
网络安全范畴悄然“变局”
此前,亿欧智库发布《2021中国政企数字化网络安全研究报告》。报告提到,随着信息产业不断升级,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不断渗透到各个行业,针对新兴技术的网络风险也随之出现。为了做出应对,云安全、数据安全与物联网安全领域等需求正在超越传统安全产品赛道。这一报告实际上也是在表明,“网络安全”已经属于传统安全范畴,无法涵盖整个安全市场。
日前,数字安全行业再迎重大政策利好。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首次将筑牢可信可控的数字安全屏障列入“数字中国关键能力”,并加以强化。
《规划》进一步彰显了数字安全是数字中国建设的“四梁八柱”。当前建设数字中国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如果说数字经济是 整个 木桶, 网络 安全就是木桶的底板,如果数字安全没筑牢,一旦数字经济这个木桶遇到攻击,将一滴水都不剩。
数字经济已成为 重要“ 引擎 ”
数字经济已成为推动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引擎。据统计,2021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45.5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39.8%,数字经济规模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二。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到2025年,基本形成横向打通、纵向贯通、协调有力的一体化推进格局,数字中国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到2035年,数字化发展水平进入世界前列,数字中国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同时,要筑牢可信可控的数字安全屏障。切实维护网络安全,完善网络安全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
伴随着数字中国建设的推进和数字经济的不断发展,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来自国家级对手的攻击成为我国数字安全面临的最大威胁。按照《规划》,数字安全保障能力全面提升,将是衡量数字中国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的核心标准之一。
筑牢 新 “ 标准 ” 培育 新 “ 生态 ”
立法上,作为顶层制度设计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第23条明确规定,网络关键设备和网络安全专用产品应当按照相关国家标准的强制性要求,由具备资格的机构安全认证合格或者安全检测符合要求后,方可销售或者提供。国家网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公布网络关键设备和网络安全专用产品目录,并推动安全认证和安全检测结果互认,避免重复认证、检测。
执法上,为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的制度要求,加强网络关键设备和网络安全专用产品安全管理,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等部门于2017年6月1日制定发布了《网络关键设备和网络安全专用产品目录(第一批)》。与此相应地,2021年2月20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2021年第1号公告,正式推出网络安全领域强制性国家标准《网络关键设备安全通用要求》(GB 40050-2021)。
此前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统一发布首批网络关键设备安全认证和安全检测结果,具有重要的制度意义、实务意义和生态意义。
结语
毋庸置疑,《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和《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三法一条例”堪称是保障网络、数据、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个人信息安全的“强心剂”、“定心丸”,为做好新时代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扎实推进网络强国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未来 , 国联易安 也 将聚焦数字安全, 积极 应对数字 安全 时代的新挑战,通过“ 数字安全建模 ” , 支撑 数字安全能力体系 建设 ; 通过 破解 网络安全信创 的“ 专精特新 ” 难题 , 矢志 成为 技术领先民族 科技 企业 。 国联易安总经理门嘉平博士表示 。
|门嘉平小档案
清华大学创新领军工程博士、北京交通大学信息安全专业博士。第一作者发表中英论文10余篇,参与国家标准起草与修订工作3项;承担国家级重大专项、重大工程课题研发成果8项;获得发明专利、著作权近300项。多个国家部级单位特聘信息安全专家、多个国家部级执法单位特聘信息安全专家。民建中央信息和网络创新专委会委员、民建中央企业家精神专委会委员,中关村软联安全专业委会主任,中关村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创新联盟副理事长,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和安全专委会委员,海南国际仲裁院互联网服务中心专家顾问。
(新媒体责编:wa12)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