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开学季的到来,关于学生奶的话题再次引起社会的关注。3月5日两会召开,“学生奶”出现在多位全国人大代表的倡导提案中并引发热议,呼吁制定独立的豆奶标准,推动豆奶加入学生饮用奶计划,让学生有饮奶选择权!
学生奶品类选择有限
营养失衡肥胖问题亟待更优解
学生奶已经成为学生营养补充的重要载体,“学生饮用奶计划”实行23年以来,学生营养摄入状况已经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然而,关于学生奶的品种、价格与质量等现实问题依旧存在着质疑,学生奶的健康营养更是家长们关注的焦点。
现行“学生饮用奶计划”中只有牛奶及其延伸产品,品类选择有限,特别是针对日益严峻的中小学生超重肥胖、营养失衡、不良饮食习惯导致的体质下滑等健康问题难以做到有效缓解,对广泛的乳糖不耐学生群体也是缺少更优选择。
合理膳食是国民营养均衡的基础,动植蛋白均衡摄入是关键。动植物蛋白互补,是补充蛋白质的最佳配比,才能产生更好的健康效益,“学生饮用奶计划”也应与时俱进升级,针对性补足植物蛋白,达到营养摄入均衡的目的。
学生饮奶更需补充 双蛋白
豆奶牛奶换着喝,营养更均衡
大豆蛋白是植物蛋白中为数不多的完全蛋白质,其氨基酸模式与人体比较接近,更能被人体消化、吸收和利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明确大豆推荐量为每日15-25g,但根据有关数据,我国3~5岁儿童平均每日摄入量仅为4.4g,6~11岁儿童摄入量为7.9g。大豆食品摄入贫乏,是学生营养摄入不均衡的重要原因,反言之,大豆食品也是解决该问题的重要抓手。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食品科学技术室副主任黄建研究员黄建曾公开指出,1杯豆奶可满足中国膳食指南豆类食物15-25g/d的推荐。豆奶拥有优质蛋白、不饱和脂肪酸、膳食纤维、植物化学物质等营养特性,多喝豆奶对青少年有促进脑力发育、骨胳发育、肠胃蠕动的功效,特别适合肥胖超重、乳糖不耐人群及乳蛋白过敏人群。
豆奶和牛奶,其实不是互相“替代”的关系,而是“各自都优秀”的不同食品,可以共同为人体提供所需营养物质。豆奶与牛奶搭配饮用补充双蛋白,“取长补短”更有益机体健康,“豆奶牛奶换着喝,营养更均衡”已经成为一种新共识。
呼吁制定豆奶新标准
未来五年学生奶品类 应 有 所 增加
对于“豆奶”大众并不陌生,媒体上也经常有“豆奶能代替牛奶吗”“豆奶营养价值高吗”的科普,消费者对豆奶的认知有诸多偏颇之处。实际上,豆奶、豆奶饮料、复合豆奶饮料等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中国消费者更推崇“纯天然”,特别是家长更是希望给孩子提供营养健康、天然绿色的产品。
如今豆奶行业在飞速发展中,要充分挖掘豆奶市场潜力,还需要头部企业和优秀产品的带动。优秀豆奶产品已经实现饱含“大豆提取物”同时不使用食品添加剂,并做到蛋白含量比市场上的绝大多数牛奶还要高(牛奶一般在3.0-3.5克/100毫升),脂肪比全脂牛奶更低,碳水化合物也比牛奶要低许多(而且无乳糖,相当一部分是膳食纤维)。
豆奶品牌-豆本豆有机豆奶产品配料表
豆奶产业领军品牌豆本豆,以“纯天然、无添加”为特色,通过技术革新,能做到蛋白含量4克/100毫升。为了给消费者打造一杯好豆奶,从源头确保锁住大豆每一滴营养,实现0香精、0胆固醇、0防腐剂等多个维度的新突破。2022年,豆本豆“天然零添加豆奶全豆生产技术”荣获2022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这一食品行业技术的最高奖项。
两会期间多位人大代表提出建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以蛋白质含量为关键指标,尽快启动新豆奶标准的制定流程,以期规范豆奶生产,传递豆奶价值。建议尽快把豆奶纳入“学生饮用奶计划”,让学生在充分信息对称、了解切实需求的情况下自主选择消费种类,让肥胖或者乳糖不耐的学生也可以放心饮奶,健康成长。
人大代表的建议呼吁是否能够被采纳落地还需拭目以待,但不管是从改善膳食结构的角度,还是保障青少年均衡营养成长的角度,“每天两杯奶,豆奶和牛奶”确实是一个值得相信的健康新选择。
我们也有理由相信,随着双蛋白补充形成消费共识,在如豆本豆这样的头部企业的不断推动之下,推广实施“学生饮用奶计划”,把中国学生的营养健康放在第一位,增加更多高品质、纯天然的学生饮用奶选择,为万千家庭的营养平衡和青少年的茁壮成长保驾护航!
(新媒体责编:wa12)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