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南山呼吸重磅发表名为《钟南山院士等:应注意当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新特点》的学术文章,分享836例新冠住院患者临床数据,并结合国内外最新的报道,提出对当前新冠病毒感染应注意的一些特点。
文章截图
本文两个观点引发关注:
其一,新冠病毒导致脓毒症的重要原因,在近期的一项新冠肺炎分析结果中,在ICU的重症患者有77.9%发生了脓毒症,普通病房发生率也达到了33.3%。已有研究正式奥密克戎的症状较轻,病死率较低,但奥密克戎会引起脓毒症。需要提醒的是,在奥密克戎毒株流行期间,因新冠感染住院的大部分是老年人,其中大部分重症患者存在病毒性脓毒症,严重影响患者术后,必须给予早期重视。
配图来自网络
其二,重症新冠病毒感染不等于重症肺炎。在这项涉及836人的大规模多中心临床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同样是重症患者,但影像诊断为重症肺炎的仅有48%,非重症肺炎(轻度肺炎+中度肺炎)的占39%,不确定或非新冠感染肺炎的为13%。其中非新冠病毒感染诊断主要包括慢阻肺、非病毒性肺炎和间质性肺炎等。这就表示重症新冠感染不等于重症肺炎,很多新冠重症患者核酸阳性,但呼吸重症并非是病毒所致,而是其他呼吸疾病如慢阻肺、间质性肺疾病、吸入性肺炎、肺癌等。该结果提醒要重视新冠感染对全身各个系统的影响。
综合以上两点,有学者提出担忧:新冠重症伴发脓毒症,但在治疗方面,必须考虑脓毒症的治疗副作用对患者造成的潜在影响,所以需要寻求审慎安全的干预手段,甚至为患者定制个体化方案,避免过度抗生素使用等;
其次,新冠肺炎重症多发于老年患者,在第二波苗头渐显之时,应当早预防、早诊断,有条件的老年人提升免疫力,尽量避免感染。
抗疫:氢氧更安全
过去三年,高浓度氢氧混合吸入被国家三次纳入新冠诊疗方案。在有效降低患者症状的同时,氢氧吸入的安全性是研究者们津津乐道的另一原因。
在中国工程院院刊上发布的一篇名为“中国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策略与进展”的文章中,曾提到“推荐氢氧混合吸入,来辅助治疗新冠疫情的多中心临床研究策略”。
这篇文章明确提出,在疫情期间使用的新冠肺炎治疗方法中,除了恢复期血浆以外,只有氢氧混合吸入是尚未发现副作用的。
中国大陆COVID-19临床实验主要研究结果
同时,在过往近十万例氢氧临床使用中,也未发现明显副作用。在安全的前提下,钟南山院士等科研人员推动名为《氢氧混合气体吸入用于改善新冠肺炎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和呼吸困难》的多中心、开放标签试验。研究发现:研究组在吸氢氧混合气体治疗的第2天、第3天和末次治疗均有显著差异。
疾病严重程度改善率如下:
1.在治疗第2天,研究组临床改善率为20.5%,对照组仅2.3%;
2.治疗第3天,研究组临床改善率为31.8%,对照组仅11.4%;
3.而到了治疗最后一天临床改善率竟高达70.5%,对照组仅31.8%,对比之下效果显著。
临床改善率
研究显示,氢氧混合气体吸入组与对照组在主要和次要评价指标的症状改善均存在显著差异。同时,使用潓美氢氧气雾化机的患者早在吸氢氧后的第2天、第3天呼吸困难等症状快速得到改善。
同时,氢氧不仅能改善新冠症状,基于氢氧抗炎作用,也会减轻患者炎症反应。
上文提出与新冠重症并发的脓毒症,其产生的内毒素刺激炎性细胞释放大量促炎细胞因子[如TNFα、IL-1β、IL-6、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和炎症趋化因子[如巨噬细胞炎症蛋白(MIP)-l、MIP-2、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同时这些炎性因子可促发宿主的固有免疫反应来对抗感染和组织损害,在脓毒症的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 。脓毒症的严重程度、病死率与较高的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直接相关。
研究表明,氢氧在多种脓毒症模型中可下调早期促炎细胞因子(TNFα、IL-1B、IL一6)和晚期促炎细胞因子(HMGB-1)水平,并同时下调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炎性趋化因子及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水平。IL-10作为抗炎细胞因子,抑制多种促炎细胞因子(如TNFα、IL.1、IL.8)的产生和释放,控制全身炎症反应。氢氧联合可显著增加血清及组织(肺、肝、。肾等)IL一10水平。
氢氧提升免疫
氢氧吸入得到重视的另一原因,是氢氧对免疫力的提升。免疫系统的强弱与免疫细胞有关。过往很多研究观察到氢氧吸入对NK细胞、T细胞的提升有积极作用,这是基于氢氧改善细胞微环境,维护线粒体供能,保障细胞的状态。
以下是氢氧吸入对免疫细胞的影响:
免疫细胞决定免疫能力,以上的研究充分说明氢氧对免疫提升的作用。
对很多有老人孩子的家庭而言,在防范新冠感染的战役中,预防大过一切!
提升家人免疫力,是保障健康的重点所在,在这方面,氢氧已成为很多家庭不可忽略的选择。
(新媒体责编:wa12)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