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站
  • 微信
  • 搜索
    搜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综合

    演员会被AI替代而失业?这并非危言耸听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人工智能(AI)正以超乎想象的速度渗透进各个行业,影视领域也未能例外。从剧本创作到音乐制作,再到如今在表演层面的涉足,AI的全面进军不禁让人担忧:演员这个古老而充满魅力的职业,会因此走向失业的边缘吗?

    AI浪潮下的影视变革

    AI在影视创作上游环节的表现,已然令人惊叹。在剧本创作上,AI编剧工具能在短时间内生成故事梗概、人物设定和剧情大纲。通过对海量经典剧本、热门影视情节以及观众喜好大数据的深度学习,它们可以快速组合出符合市场潮流的剧情走向,例如以悬疑剧为例,AI能精准把握悬念设置、情节反转的节奏,快速生成引人入胜的故事框架 ,尽管在情感细腻度和文化内涵挖掘上尚显稚嫩,但辅助编剧创作的能力已不容小觑。

    音乐创作方面同样如此,AI作曲软件能够依据设定的风格、情绪和节奏,在几分钟内生成原创旋律,甚至可以为不同的场景和角色量身定制专属音乐。从激昂的战斗背景音乐到浪漫的爱情主题曲,AI创作的音乐已出现在一些低成本影视作品中,大大缩短了音乐制作周期,降低了创作成本。

    而在表演领域,AI的崛起更是来势汹汹。虚拟数字人演员不断涌现,它们通过动作捕捉、表情合成以及语音模拟等技术,在屏幕上展现出栩栩如生的表演。一些科技公司研发的虚拟演员可以模仿人类演员的细微表情和肢体动作,甚至能够根据剧本要求,展现出不同性格和情绪状态下的表演,而且它们可以随时待命,不受时间、体力和情绪的限制。

     AI冲击下演员面临的困境

    AI在影视制作中的广泛应用,让演员们真切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从成本角度看,启用AI虚拟演员可以节省高昂的演员片酬、档期协调成本以及因演员个人问题带来的风险。对于影视制作方来说,这无疑是极具吸引力的。以一部中等规模的电视剧为例,若全部采用虚拟演员,仅演员片酬这一项就能节省数百万甚至上千万元的成本,这对于追求商业利益最大化的影视公司来说,是难以忽视的诱惑。

    从角色塑造的自由度而言,AI虚拟演员可以轻松实现真人演员难以完成的高难度动作、奇幻形象和超现实场景。在科幻、奇幻题材的影视作品中,虚拟演员能够展现出飞天遁地、变形异化等特效场景,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而真人演员往往需要借助大量特效和后期制作来实现类似效果,不仅成本高昂,效果也未必尽如人意。

    在如今短视频和网络剧盛行的时代,内容更新速度极快,对演员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碎片化的特点。AI虚拟演员可以根据不同的剧本需求,快速生成各种类型的角色,无需漫长的选角过程,这使得它们在快节奏的内容生产中占据优势。例如,一些网络短剧为了追求热点和流量,需要在短时间内推出新作品,AI虚拟演员能够迅速响应,满足这种高效的创作需求。

    演员职业何去何从

    尽管AI的发展给演员职业带来了巨大冲击,但演员并不会轻易被完全取代。表演艺术是一门充满人性温度和情感共鸣的艺术,演员通过自身的生活阅历、情感体验和对角色的深度理解,赋予角色灵魂和生命力。这种基于人类情感和体验的表演,是AI目前难以企及的。像一些经典电影中,演员通过细腻的表演传递出的复杂情感,如《阿甘正传》中汤姆·汉克斯对阿甘单纯、执着性格的演绎,让观众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这种情感的深度和细腻度是AI无法复制的。

    再者,现场表演和互动性是真人演员的独特优势。在话剧、舞台剧以及影视拍摄现场,演员与观众、与其他演员之间的实时互动,能够产生独特的艺术感染力。例如在话剧表演中,演员根据现场观众的反应做出细微调整,这种即时的情感交流和互动,为表演增添了独特的魅力,而AI虚拟演员目前还无法实现这种现场互动的艺术效果。

    不过,演员们也不能对AI的发展坐视不理,积极转型和提升技能才是应对之道。一方面,演员可以加强与AI技术的融合,将AI作为辅助工具,提升自身表演的精准度和表现力。例如,利用AI分析观众对不同表演风格的反馈,优化自己的表演方式;借助动作捕捉和虚拟现实技术,拓展表演的边界,创造出更具创意的表演形式。另一方面,演员应注重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除了表演技能外,还应学习编剧、导演、制片等相关知识,拓宽职业发展道路,从单纯的表演者向影视创作的多面手转变。

    AI的发展确实给演员职业带来了严峻挑战,但这并不意味着演员会走向失业。在这场科技与艺术的碰撞中,演员只有不断适应时代变化,发挥自身独特优势,积极与新技术融合,才能在影视行业的变革浪潮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空间,继续在艺术舞台上绽放光彩。(天九共享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 卢俊卿)

    (新媒体责编:wa123)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时政 | 交通 | 交警 | 公路 | 铁路 | 民航 | 物流 | 水运 | 汽车 | 财经 | 舆情 | 邮局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