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站
  • 微信
  • 搜索
    搜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综合

    从“加不到人”到“敢开口”:近场同域社交,正在填补微信之外的空白

    在移动互联网已经进入“存量时代”的今天,几乎每个年轻人的手机里都装着一整套社交应用:微信负责日常沟通,QQ保留着旧时代的足迹,小红书和抖音承载着内容与兴趣,约会类应用为恋爱场景提供服务。看上去,社交似乎已经“没有新故事”了。

    但如果把目光从屏幕挪回现实生活,你会发现一个截然相反的事实——我们每天在现实空间中遇见的人,比在线上真正敢加的朋友多得多

    新生报到时,寝室楼下擦肩而过的同校同学;每天地铁上总能看到的熟面孔;小区里和你遛狗时间重叠的那位邻居;公司园区里常在同一台咖啡机前遇到的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半熟关系”——互相可见、却没有任何顺滑的渠道把这段关系接续下去。

    这正是“近场同域社交”想要填补的空白。

    一、微信之外,还缺一块“加人的基础设施”

    过去十年,微信把“认识之后的沟通”做到了极致,却在“如何轻松认识一个新的人”上,留下了一块巨大的空白。

    ● 微信:强关系维护的王者,却不擅长“陌生到认识”

    想要加一个新同学,你大概率需要:

    要手机号 / 找共同好友 / 想一个合适的理由开口。

    任何一环稍微不顺,都足以让人退缩。

    微信是强关系的“通信骨干网”,但不是低门槛的“加人入口”。

    ● 短视频 / 内容平台:让你看见世界,却难以落到“身边的人”

    你可以轻松刷到北京、成都、伦敦的生活 vlog,却很难通过这些平台结识每天和你同楼、同校、同园区的人。

    内容是流动的,但关系是散的——平台连接的是“兴趣”,而不是“同域”。

    ● 约会类应用:聚焦恋爱场景,却天然带着“沉重标签”

    对不少年轻人而言,下载一个约会类应用,总带着“我要去找对象”“我要进入某种关系”的心理负担。

    它适合少部分明确恋爱动机的人,却不适合作为日常、轻量、泛场景的社交入口。

    结果就是:

    我们有非常成熟的强关系维护工具,却缺乏一套真正适合“轻量加人”的基础设施。

     

    二、“半熟人时代”的社交断层

    互联网发展到今天,信息几乎是零成本流动的,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好感”仍然高度依赖空间与时间的重叠。

    现实生活中,那些你真正有兴趣认识的人,往往具备几个共同特征:

    ● 和你在同一所学校、同一个园区、同一个商圈或同一个社区

    ● 和你在相似的时间段出现在相似的地点(食堂、操场、图书馆、通勤路线);

    ● 你已经多次看到他的身影,对其有初步印象甚至好感。

    也就是说,他们都是你的**“同域人群”**:以「时间 × 地点 × 生活场景」为锚点,和你有真实的身体共在。

    这是一种介于“完全陌生人”和“熟人”之间的微妙关系:

    ● 比陌生人更真实、更可感知;

    ● 又比熟人缺乏一个自然的、不会尴尬的开口契机。

    当传统社交工具无法针对这种“半熟关系”提供专门的解决方案时,社交断层就出现了——你在现实中已经看见 Ta 无数次,但在线上,你们彼此仍然是“谁也找不到谁”的状态。

     

    三、近场同域社交:用「时间×地点×场景」重构加人路径

    “近场同域社交”正是针对上述断层提出的一种新范式。

    它有三个关键关键词:近场、同域、低门槛

    1.近场(Near-field)

    ○ 并非抽象的“地理位置”,而是实际发生过“米级—百米级同场”的相遇。

    ○ 比如:同一节操场、同一食堂窗口、同一节地铁车厢、同一教学楼层。

    2.同域(Co-domain)

    ○ 不是“全网开放匹配”,而是在自然边界下的“同域人群”:

           ■ 同校、同楼栋、同园区、同小区、同商圈、同地铁线……

    ○ 这样的同域,本身就自带一定信任与话题基础。

    3.低门槛(Low-friction)

    ○ 不是“我要不要和你发展一段关系”,而是“我可以轻轻地说一声嗨”。

    ○ 比起传统社交的重决策,“近场同域社交”更强调微决策

              ■ 点一次关注、发一句招呼、点一个心动。

    在具体的产品层面,所谓“近场同域社交”,就是:

    以「时间 × 地点 × 同域场景」为锚点,把现实世界中已经发生的“擦肩而过”,沉淀成一条条可回看、可重逢、可开口的相遇事件,并在不打扰、不暴露私密位置的前提下,给用户一个“再次开口”的机会。

     

    四、技术把“开口难”,变成“以后再说也来得及”

    过去,人们不敢开口的根本原因在于:错过就意味着永远失去

    如果你今天在操场上看到一个很想认识的人,当下没勇气说话,那么在传统逻辑里,这次错过就真的成了“错过”。

    这让“开口”这件事显得异常沉重——因为它被附加了“一锤子买卖”的压力。

    而“近场同域社交”的核心,就是通过技术让这件事从一次性决策变成可多次选择

    ● 记录相遇,而不是强迫当场决定

    每一次物理空间中发生的“相遇”,都会在系统中被视为一条潜在的“相遇事件”。

    ● 时间线回看,而不是擦肩即忘记

    用户可以在自己的时间线上,回看过去某一时段内曾经与自己同场的人——那些曾经在操场、食堂、地铁、图书馆里出现过的身影。

    ● 延迟开口,而不是当下背水一战

    当用户觉得自己更有准备、更不紧张,或者某一天刚好看到对方发布的内容产生共鸣时,再通过平台发出关注或打招呼。

    这样一来,“今天没敢开口”不再等同于“永远错过”,

    开口成本被极大降低,现实中的社交勇气可以由技术来补齐一块。

     

    五、即近:近场同域社交在校园的率先落地

    在这一新范式下,一批聚焦“近场同域社交”的产品开始出现。

    其中,刚刚在校园场景率先落地的即近App,是这一方向的代表之一。

    即近的核心思路很简单:

    把校园、社区、城市中的“身边人”,重新变成可触达的社交机会。

    在产品上,即近围绕“近场”和“同域”,做了几件事情:

    1.“遇见”功能:当下同场的可感知

    在用户打开蓝牙的前提下,即近会在不精确暴露实时位置的前提下,让彼此同场、互为可见的用户“感知彼此的存在”。

    这不是强行推送,而是一个“如果你也愿意被看见,就可以被看到”的入口。

    2.“历史遇见”功能:对擦肩而过的系统性留存

    针对已经发生的物理共在,即近会在本地 / 云侧形成一条“相遇事件”。用户可以在时间线上回看:

    ○ 一周前在操场一起夜跑的人;

    ○ 昨天在图书馆对面自习的同学;

    ○ 每天晚自习后在同一小吃街出现的那群人。

    用户可以在不暴露精确位置、避免骚扰的前提下,选择关注或打招呼。

    3.同域优先:从一座大学城打透,再向更多场景扩展

    在冷启动阶段,即近选择从大学城入手——

    这里有最密集的同域人群、最丰富的线下场景、最强烈的社交需求。

    通过“近场同域社交 + 校园活动”的组合,即近正在尝试把“遇见”和“历史遇见”嵌入日常校园生活的节奏之中。

    在安全与合规层面,即近的团队背景也带来了天然优势——创始团队来自清华大学网络空间安全相关专业,在近场发现、隐私保护、反骚扰机制等方面有长期实践经验。

    这使得即近可以在开放连接与用户安全之间,找到更好的平衡点。

     

    六、从“加不到人”到“敢开口”:基础设施级的机会

    回到最初的问题:

    “微信、QQ、小红书、抖音都在了,还需要新社交App吗?”

    如果社交的全部含义只有“在线上继续和已经认识的人聊天”,那么答案可能是否定的。

    但如果我们承认——现实世界里的“同域相遇”正在被严重浪费,而年轻人对“身边的人”有着比以往更强烈的好奇和需求,那么答案就变成:

    在微信之外,我们的确缺了一块“近场同域”的社交基础设施。

    它不是要取代任何现有平台,而是承担起一个全新的角色:

    ​把原本就存在于现实空间里的**“遇见”,变成可以被留存、被回看、被继续书写的“关系起点”**。

    近场同域社交,正在填补这块空白。

    而像即近这样的产品,则是在校园和城市中,率先给出了一种可行的答案。

    (新媒体责编:wa123)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时政 | 交通 | 交警 | 公路 | 铁路 | 民航 | 物流 | 水运 | 汽车 | 财经 | 舆情 | 邮局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